“六一”是属于孩子们的专属节日,虽然这一节日最早提出于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儿童幸福国际大会”,但国际儿童节的正式设立却是1949年11月,旨在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生活。迄今为止,“六一” 国际儿童节已经诞生近七十年。
今天是儿童节,新京报文化频道特意选择了几本风格迥异,却又各具特色的儿童读物,希望可以让阅读,陪伴我们成长。下面推荐的几本童书,既有长篇小说、亲子博物学,也有风格迥异的绘本和科普读物。
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赫比的11岁纽约都市男孩,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故事,而《路边偶遇的小动物》是一本亲子共读的博物学读本。在叙利亚小城霍姆斯,父亲曾和熟睡的儿子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战争却将这一切终止。妈妈赢得了长达两周的免费假期,前来接替妈妈工作的保姆却是一只怪物。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唯美《洛神赋》,在绘本的细腻演绎下,也可以拥有强烈的对比震撼。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知道自己出生前的故事,绘本式的科普读物,可能更容易抓住年幼孩子的好奇心理。
《少年赫比》,(美)赫尔曼·沃克 著,一熙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5月版。
在不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中,赫比以想象为武器来构建自我认同。每晚入睡前,赫比都要在一座想象的宏伟宫殿中神游一番——“他是这里的君主,同他一起在地下宫殿游乐的历任皇后,就是那些先后让他神魂颠倒的女孩。”在想象的宫殿中,赫比拥有在现实中从未得到过的绝对权力。
这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的都市男孩的成长故事。居住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十一岁胖小子赫比,在学校、街头和乡村夏令营经历了种种冒险和遭遇。他聪明但不擅运动,他是老师的宠儿却笑料百出。他和“对手”伦尼——一位学习垫底、帅气高大的运动健将之间,充满着男孩子间的较量与博弈。他暗恋露西,这个红头发的、铁石心肠的女孩,是所有折磨十一岁小男生的女孩们的化身。凭借着聪明才智,赫比的发明让他在夏令营上大放异彩,赢得了露西的青睐。但赫比的大胆行为也让他卷入了父亲公司的危机。赫比以孩子的勇敢和机智不但化解了自己和父亲的危机,也将成年人世界的虚伪击碎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曼·沃克少校在美国海军驻太平洋的舰队服役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强烈兴趣。在严肃的文艺评论家眼中,这种受当代美国文学和其他文学流派影响而生的兴趣,很可能让他的文学梦变成泡影。沃克少校偶然得到一本《堂吉诃德》,读完后,跟其他读者一样,他也被塞万提斯的写作技巧和他刻画人物的奇妙才能所打动。这次阅读经历,让沃克先生决定自己动手写一部小说。
在完成《凯恩舰哗变》之前,赫尔曼·沃克完成了这部《少年赫比》。赫尔曼·沃克因他所创作的战争文学《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两部小说而享誉世界,但《少年赫比》却是他所创作的唯一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美国文坛总是把这部半自传式的成长小说与马克·吐温的经典之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赞誉有加,其中篇章多次入选美国小学课本。
《海的祈祷》,(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秦觉飞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版。
微风中沙沙作响的橄榄树,奶奶那咩咩叫的山羊,又或者是她叮当乱响的铁锅……在父亲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这是一个独属于小城的清晨。空气很凉,太阳露出柿子般淡淡的轮廓。谁会知道,这样恬静美好的世界,却是一个充满悲伤色彩故事的开篇。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快乐成长,永远不会遇到悲伤与痛苦,但我们也仍然会将这个充满伤感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海滩上,父亲对熟睡的儿子讲述他们曾经在故乡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是叙利亚小城霍姆斯,乡间农舍是父亲的儿时乐园,老城也曾热闹繁华。然而这一切都毁于战火,很多人被迫远离家乡,寻找新的家园。他们祈祷日出的到来,祈祷大海能带给他们好运。如同所有背井离乡的人们一样,和孩子们在一起,祈愿世界和平。
《海的祈祷》插图。“我希望你记得那满是炸羊肉丸子味道的拥挤小巷,还记得那些晚上,我们和你妈妈一起在钟楼广场附近散步。”
这是胡赛尼继《群山回唱》后出版的新作,也是他第一部为儿童写的作品,主题依然是他擅长的家人之间的情感牵绊。这个故事由叙利亚儿童阿兰·库尔迪的不幸遭遇启发而来,2015年,这名三岁的小难民在抵达欧洲安全地带的途中溺亡于地中海。这个事件给胡赛尼很大的冲击,让他拿起笔写成了本书。
来自英国著名插画师家丹・威廉斯的22幅水彩画,为这些文字蒙上了哀伤——随着文字由怀恋美好往昔转向恐怖现实,画作色调也越发阴郁,炮火中的城市,拥挤的人群,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路边偶遇的小动物》,[法]弗朗索瓦·拉塞尔、斯特凡·赫德 著,聂云梅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丨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4月版。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小伙伴:豆娘、毒鱼藤皮蠹、梭鱼、黑田鼠、米虾、镜鲤、蜘蛱蝶、鸢尾花象虫、猫、狗、仓鸮、公鸡、水蛇……它们个头不大、行动隐蔽,是自然的常住“居民”,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从前它们时而令人恐惧,时而被人迫害,很少以本来的面目出现;如今,它们能被平等地对待,却因为城市发展导致数量日渐稀少,而不得不面对陌生的森林、田野、花园或道路。但它们还在那里,与我们一次又一次相遇,短暂、独特却又真实。只要站在路边或花园,我们就能等到它们;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能享受它们带来的惊喜。
作为“亲子共读的博物学”系列继《路边偶遇的昆虫》之后的第二本,这本书保持了与之一致的清新诗意的风格,讲述了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小动物,既从词源学角度阐述其学名的来历和演变,又从其外形、叫声、习性等方面描述了小动物的有趣特征,以及动物与人类的邂逅、交集等。
《路边偶遇的小动物》中的插图,图中的动物为萤火虫。
这是一本值得亲子共读的博物学读本。随着博物学的复兴,越来越多的父母渐渐希望孩子们能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生命感受美,但也常常因为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感到不得其法。来自法国的作家、科普家、昆虫学家弗朗索瓦·拉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