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科技 > 业界 > 正文

行外吸金对缺乏理财观念的建议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20-06-10 14:10:25   作者:yejie

  行外吸金发现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效应也愈加明显。“理财”这个概念和话题,少说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随着人们对“财富”与“财富管理”等相关概念的认知深化,个人或家庭是否具备理财意识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着。

  在“储蓄最光荣”的年代,有存款就是有理财能力和意识的标志;银行理财诞生以后和利率市场化之前,买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新时尚” ......

  当下,从资产配置“新视角”来看,缺乏“理财意识”的表现和建议措施又是什么呢?

  一:闲置的活期资金过多

  财富盈余让所有人都有“现金管理”的需求。0.3%的活期利率(有些银行是0.35%)意味着10万块钱存一年,收益也只有300元,每天的利息是8毛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产品创新深化的当下,这就是资金的“浪费”。

  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上看,活期余额不仅接近半数,其中还有大量长期闲置的部分。丰富的创新产品使家庭“备用金”的存在形式不再是传统的“活期”,在不影响随时支取(T+0存取)的条件下有很多理财方式可供选择,完全不必忍受接近于零的收益安排。

  “人累钱闲”是财富管理的最常见误区。

  建议措施:积极进行现金管理

  二:只会比较产品的收益

  常识告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价格。选择金融产品也同样需要全面评估和慎重选择,只是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一些罢了。可以肯定地说:只是通过比较收益率数字来评判产品的优劣,是不成熟的“一元思维”。

  应该从三方面去观察一个金融产品:

  第一是“安全性”。金融投资是一种信用交易,机构的品牌和实力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近年来杂牌理财公司的频繁“暴雷”,从投资者角度看,就是只选收益不选品牌的悲惨后果。

  第二是“流动性”。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资金存期与支用需求的匹配,因为资金的使用不是突发性的,而是要分短、中、长期渐次完成,所以存期也要有相应的搭配;二是提前支取的条件以及由其导致的损失,也就是要关注产品是否支持提前支取或部分提前支取(应对突发的计划外需求),以及因为提前支取(相当于违约)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例如,在考虑“存定期”的时候不仅要设置好存期,还要看提前支取的条件和计息规则。这方面,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

  最后才是“收益性”。“看收益”也不是比较数字那么简单,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清楚你看到的数字是“确定收益”还是“预期收益”,也就是产品列示的收益数字是确定能给付的,还是假设的,或者仅仅是收益的上限。其次,还要关注资金的起息日和到账日,如果资金实际存入的时间与起息日还有差距,或者产品到期日与实际收到本息的时间有间隔,都会产生无形的资金“闲置”和机会损失(因为同期错过更高收益而蒙受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期限极短的理财产品恰恰就是通过这些小小的“时间差”给投资者造成“名义利率高”而“实际收益低”的理财错觉。

  建议措施:全面评估产品特性

  三:极端地看待风险产品

  基金或股票投资是风险的:偶有纸上富贵,但也难免损失。投资者不当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导致“七赔两平一赚”的现状,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一番爱恨情仇过后,投资者的对风险产品的投资态度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化倾向”:要么就是因为怕亏钱而一点都不碰(特别是在市场低迷,甚至令人绝望但建仓成本很低的时候),要么就是投的太多(特别是在风险极大的上涨行情的中后期)。人性的弱点和简单化思令大多数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缺乏恰如其分的认识而走入极端。

  打个简单的比方,权益类投资“不能太多,但也不能没有”,它就像资产配置中的“盐”一样——放太多会咸到没法吃(占比过高而超过风险承受限度),完全不放又会没有味道(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这个“分寸”,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引导,确实很难把握。

  控制投资上限就是控制风险,此后再选择投资时机和品种,才有意义。这就是“配置”的核心价值。

  建议措施:适度配置科学投资

  四:对长线资金没有安排

  所谓“长线资金”,指的是10年甚至20年以后才会被用到的钱,比如养老钱和用于补贴家庭后代的钱。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和趋势下,对未来缺乏远见,对长线资金没有预先规划,可能导致家庭财富的极大损失。

  作为新兴国家,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市场化经济周期,所以缺乏“完整经验”。

  接“表现三”续言,其实目前家庭投资中风险最大的资产并不是基金股票,而是正在高位运行的房产(用于投资)。可见,大多数人对未来的判断不是基于理性分析,而是源于“经验”,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错误吧!贫穷的结果是“没票子”,而原因却是“没脑子”。

  就像没有见过房价下跌的人就会认为房价永远涨一样,也常听人说“未来的钱贬值很快”。其实,后一个判断仍然来源于我国“前20年的经验”,并未对将来有过认真的思考。

  缺乏长线资金规划可能当下对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未来而言却是长远而深刻的。正确的财富规划顺序可能并不是“短→中→长”,而是“短→长→中”。

  建议措施:尽早锁定长期收益

  五:不愿意面对潜在风险

  有句俗语叫“不撞南墙不回头”:面对“眼前确定的小损失”和“未来不确定的大损失”的时候,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关注前者而漠视后者——在后者发生之前不仅没有防控预案,甚至拒绝思考、面对。

  在理财规划中,这种心理倾向主要体现在没有健康险和意外险的配置上——不愿意暂时放弃眼前确定的小利益(保费)而换取未来不确定的大利益(在突发大额资金需求的时候获得“外财”的补偿)。千万不要把一件看似“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拖延到悲剧降临。

  作为专业的理财人士,比了解产品更重要的,是了解投资者上述这一系列“心理”。

  用理性的力量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出财富管理的诸多误区,从“人为钱驱使”的被动状态,走向“钱为人造福”的美好境界!

  建议措施:主动配置保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