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正文

孩子黏,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9-06-09 15:09:16   作者:菁菁

  很多妈妈被这样一个问题烦恼:为什么孩子由别人带的时候是小天使,自己带就会变成小恶魔?各种熊孩子行径轮番上演:黏人,胡闹,无理要求,哼哼唧唧……

  1岁多的琦琦最近总是离不开妈妈,若非睡觉,一旦妈妈离开了她的视线,她就满世界找妈妈。有时候在玩着玩具,转头发现妈妈不在身边,玩具也不要了,到处找妈妈。遍寻不到妈妈,立马哭喊“妈妈”,声音凄厉,家里大人哄都哄不住。大人们没辙,要上班或者有要紧事情不便带上琦琦时,妈妈就只能让奶奶或者外婆帮忙哄着琦琦,再偷偷溜走。多次以后,妈妈发现琦琦居然不再相信妈妈话了。

  在与其他妈妈沟通过程中发现,不少孩子都有这情况。某些阶段孩子不肯睡觉,某些阶段孩子特别爱黏人,简直就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在上厕所,孩子都能拽个小板凳跑到厕所里面对妈妈端坐着,也不怕熏着,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孩子变成黏人精原因

  1.陪伴质量不高

  父母陪伴质量不高,导致孩子内心对爱的需求没被填满。心理专家说:幼儿对情感的需要,就像吃饭一样。吃饱了,不会到处找着要吃的。没有吃饱,肯定会找你要。所以,陪伴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和交流。现在,很多妈妈并非全职妈妈,只能在下班以后陪陪孩子,在这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妈妈们还想自己放松一下,于是看孩子便成了应付公差。稍有时间就抱起手机,总是盼着孩子早点睡觉,好有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妈妈人在心不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没有吃饱,自然会一直追着要吃。

  2.缺乏底线

  没有底线,容易妥协,反而让孩子无法安定。很多妈妈宠爱孩子,有时候是无底线的。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要求,一开始还在拒绝,后来就会在孩子的哭闹中心软,妥协,满足那些一开始拒绝过的要求。孩子是聪明的,你嘴上不准,行动妥协。而他每次的哭闹纠缠就是让你妥协的钥匙,百试百灵。孩子自然会习得以这样的方式去跟你交流。

  3. 缺乏社交的机会和示范

  一些妈妈可能会发现:当很多孩子都在参与游戏时,却只有你的孩子不参加,黏在你身边。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这样情况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动。从孩子1岁起,家长就应该有计划地多带他外出,多接触其他人,并且鼓励孩子主动与其他人交往,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感。

  其实,每个孩子黏人的背后,都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小秘密,可是孩子不管因为什么太黏人,都是一种不良习惯,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帮孩子改掉黏人的习惯的重要性

  1.黏人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中西方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中国父母见孩子遇到了困难,第一反应是马上冲过去帮助孩子,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而西方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躲在一旁,等待孩子自己脱离困境。西方的父母更注重孩子自强、自立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慢慢地使孩子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养成懒惰、娇气、任性、软弱等不良习惯,长大后经受不了挫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2.让孩子有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

  孩子在独立做事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困难,但一定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去帮助他,这起不了锻炼孩子独立性的目的,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千万不要纵容孩子。慢慢的,就会帮助孩子培养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而不是一遇上什么问题,就只懂得张嘴喊妈妈,毕竟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他能无时无刻的陪伴在孩子身边。

  3.让孩子有决断能力

  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要帮助他们去做决定,而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这样能培养孩子拥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自己独立的去解决问题。

  大部分孩子随着他们的成长,黏人情况会慢慢消失。若家长过分紧张或者强行遏制,反而容易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更深进而影响未来的健全人格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好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掉黏人的毛病。

  三、改掉孩子黏人的毛病,家长应该怎么做

  1.提高陪伴质量,全身心的在地与孩子在一起

  时间多少不是陪伴好坏的指标,我们应更加注重陪伴的质量。每一次的陪伴不必太长,但每天一定要有哪怕只有十几分钟,半个小时的时间是高质量陪伴的。关注他的感受,用心听他说话,眼神不游离,不分心,不应付。这样的陪伴会让妈妈和孩子之间产生高质量的情感链接和体验,填补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渐渐“吃饱”,性情就会趋于稳定。

  2.坚持自己的底线,说到做到,言出必行

  改变自己容易妥协的做事风格,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了的事情坚决坚持到底,不管孩子怎么哭闹纠缠,都不放松自己的原则。在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温和”。坚定但不失温和,接纳孩子的失望,但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也就是,我在感情上理解你,呵护你,但是在原则上坚持底线不动摇。渐渐的,孩子知道自己哭闹纠缠没有用,就不会再以这样的方式去跟你交流。

  3.正确认识分离,鼓励孩子独立,不过分表情,不夸张。

  孩子的成长必然面对分离,这是自然规律。我们需端正自己的心态,不夸大分离的不舍,不在分离和回家的时候过度亲昵。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心理暗示:跟妈妈在一起很好,分开也很好。走的时候开开心心的,回来时候平平静静的。鼓励孩子独立,鼓励孩子与其他养育人发展亲密关系,这也有利于孩子走向社会时是否能尽快适应。

  所以,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要看清孩子黏人背后的真实目的,做自家孩子的养育专家,构建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